在城市最佳實踐區,許多城市都對垃圾變廢為寶有著獨到的經驗。在馬爾默案例,垃圾被用來產生能源熱量;在臺北案例,垃圾被用來鋪路;而在大阪案例,垃圾則被用來“開疆擴土”。日前,大阪案例展示在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上的經驗。來自大阪市政府的岸本先生說,經過近20年的努力,大阪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已經非常完善,作為回報,分類后的垃圾經過焚化可以被用來填海造地。在大阪灣,4個相當于上海世博會會場面積1.5倍的大型海上填埋場正在發揮作用,當它們被填滿后,大阪灣上將出現4個巨大的人工島,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的經濟價值將無法估量。
海上填埋場解決垃圾
從1990年開始,日本大阪市南方的大阪灣海域陸續出現四座巨大的人工島,這些面積總和達499公頃的人工島,是上海世博會會場面積的1.5倍。 4個人工島有兩個已經完成大半,另外兩個則剛出現雛形,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卡車不停地將填海用的材料瀉入海中,而這些材料都是經過處理的生活和工業垃圾。
“人工島就是我們的垃圾填埋場,因為陸地上已經很難找到合適的填埋場,這才搬到了海上。 ”大阪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岸本至泰先生表示,日本土地面積狹小,人口密度高,在陸地上設置垃圾處理場顯然沒有很大的潛力,建立海上垃圾填埋場也是被逼出來的。目前,大阪灣區域98.2%的垃圾通過海上填埋,只有1.8%通過陸地掩埋。岸本先生說,把填埋場搬到海上的好處有兩點,第一可以解決垃圾的出路,二則可以開疆擴土,這些位于大阪灣中心區域人工島在完成后可以說發展潛力無限。
大阪灣的海上填埋場,除了收納大阪市所產生的垃圾,還輻射到2府4縣168個市村區,近2010萬人口。從1990年第一個海上填埋場開始啟用,到2022年,4個填埋場將完成使命,解決了30年垃圾出路問題后,它們將以人工島的形式繼續為人們服務。
特殊技術消除污染
海上垃圾填埋場的垃圾來源有生活垃圾,還有工業廢料和建筑土方,這些垃圾在傾倒入海時會不會造成污染?岸本先生表示,在計劃實施之初,已經考慮到可能發生的污染情況,垃圾在傾倒入海之初先經過處理。生活垃圾經過焚化后,成為無害的渣土,工業垃圾也是有選擇地進行傾倒,以確保填埋場不至于成為污染的源頭。此外,海上填埋場的輪廓是用鋼板“畫”出來的。這些巨大的鋼板直接插入海床,將垃圾與海洋隔離開,然后再一點點的往內部填土,當全部被填滿后,一個鋼鐵外殼的人工島將出現在海面上。
政府為了消除人們的疑慮,專門拍攝了鋼板附近海床的影像。公眾們看到,這一區域非但沒有受到污染,反而因為人工島的建設變得生氣盎然,不少海洋生物收到吸引,前往這一區域“定居”。“既解決城市問題、產生經濟效益,又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岸本先生表示,這一過程如同一個天枰,只有在平衡狀態,項目才有可能成功。
垃圾分類是關鍵
建筑海上填埋場的前提是什么?資金?技術?還是人力?岸本先生表示都不是,讓這一設想變成現實的,是日本推行已久的垃圾分類回收政策。“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切的前提,沒有市民的支持,這項工程很難實施。 ”
在大阪市,一項名為3R的活動成為了海上填埋場得以實施的關鍵。所謂“3R”就是減量、再利用、回收的英語第一個字母。減量就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只買有用的東西,如用環保袋替代塑料袋減少垃圾的產生;再利用就是把如酒瓶之類廢棄物重新利用;回收則是把易拉罐之類可回收廢棄物通過回收加工再次使用。
岸本先生說,3R活動的核心就是廢棄物分類,而日本從將近20年前推行垃圾分類,用了7、8年時間才深入人心。
岸本先生舉了一個例子,在日本,瓶裝飲料的瓶蓋、包裝紙、瓶子本身都是分開來丟棄的,所有的飲料包裝紙都設計有開口,方便人們撕下分類丟棄。這種程度的分類看上去很麻煩,但節約了資源,又可以使不能回收的垃圾被加工后用來填海,真正地做到物盡其用。
“堅持不懈的宣傳是垃圾分類成功推廣的關鍵。”岸本先生表示,對其他城市而言,大阪模式可能不具備可復制性,但一個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可以對未來造成巨大的改變,而這樣的改變正在大阪灣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