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發揮世博效應,提升城市的軟實力?如何深入借鑒世博成果,促進各行業的轉變和發展?上周,在上海世博會“滿月”之際,復旦大學多位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匯聚一堂,研討“世博會與上海發展新機遇”。
解讀篇
為城市記憶作一次保潔運動
張濤甫(新聞學院教授)
把世博會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可以發現,世博會具有器物展示和文化傳播的雙重意義。其中,文化傳播意義更為重要。
世博會是十九世紀西方工業化的產物。西方世界的崛起使得他們不再滿足于地理空間的限制,他們需要通過征服“他者”來實現世界的西方化。相對于戰場與商場的直接爭奪的殘酷和粗野,世博會是一種文明的文化征服。在其炫目的器物展示的背后,隱伏的是西方化的普世主義文化意識形態。
現代世博會出現了不同于傳統的顯著變化。參展者的行為由單純的展覽產品,變為更加注重綜合展示;參觀者的心態也從一般的獵奇,變為更加注重多元交流;組織者的理念從技術至上,變為更加注重創意領先。也就是說,世博會從器物主導轉向以文化理念主導。器物的炫示固然重要,但器物畢竟是“物體系”的表現,局限于對器物的功能性依賴。器物依賴反映出工業時代的特征,隨著人類社會對工業時代的超越,伴隨著全球化與后工業社會的深入演進,人類社會對器物、技術的省思也漸漸顯現出來,也就是更注重世博會的文化意義。這種觀念轉變在上海世博會上體現得特別充分。
上海世博會的理念,所體現的先鋒性,首先表現在對世博會主題的設計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的設計,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集散地,但城市在其演化過程中,漸漸暴露出形形色色的問題。城市對人的奴役與征服,造成人的主體性的失落。城市漸漸成為不為人的意志掌控的龐然大物,人身陷圍城。上海世博會將主題聚焦于城市,讓城市中的人們從經驗城市中抽身而出,讓我們對深陷其中的城市進行反觀自省,以此為基點,重新思考地球、世界、城市、人之間的關系。
上海世博會的城市主題設置,并不是要引爆一場對城市問題的聲討與控訴的運動。相反,它以啟示的方式,召喚人類社會對城市作出詩意的想象與美好的設計。上海世博會作為城市的未來運動,意在啟發人類告別城市不快經驗,為自己的城市記憶作一次保潔運動。面向未來,運用人類最美的想象以及卓越的智慧,對城市進行詩意審視與深度省思。
城市歷史遺產的再生
朱順龍(文博系教授)
上海世博會選址位于黃浦江沿岸,盧浦大橋之間,規劃控制范圍總面積為6.68平方公里。世博會的選址可謂用心良苦。
首先,選址地區不是一塊空地,而是根據上海城市總體規劃需要進行舊城改造的區域。這一選址方案緊扣了本屆世博會的主題,體現了對更美好城市和更美好生活的憧憬。并且,該地區是上海中心最主要的污染源。世博會場館建設促進了污染工廠的搬遷,改善了環境條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其次,場地周邊的上海老城廂歷史風貌區,外灘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勾畫出了上海的城市發展軌跡,文化內涵豐富,有利于體現黃浦江兩岸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世博會在這樣一個真實的城市生活環境中舉辦,無論其周邊地區,還是場館建設中對舊區的改造,都可以全面地詮釋世博會主題的內涵,反映城市中多元文化的融合、經濟的繁榮、科技的創新,和諧社區的建設以及城市郊區的互動等主題內容。
每一屆世博會之后往往會產生一些很有影響的博物館。1851年英國舉辦第一屆世博會萬國博覽會。這次博覽會為兩個博物館奠定了基礎: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以及南坎星頓科技博物館,后者也就是現在的倫敦科技博物館,它有70個展廳,分別展出機械、汽車、鐘表、煙草等各工業行業發展的歷史過程。美國的費城博物館是美國紀念建國百年而舉辦的費城博覽會的“副產品”,法國的科學工業博物館、俄羅斯的莫斯科科技博物館、德國的德意志自然科學和技術博物館,等等,也是受世博會所賜,這些博物館的展品往往是世博會遺留下來的。
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縮影,有很多傳統工業,歷史上,上海就是一個制造業中心。尤其是其輕紡工業產品,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遠銷南洋各地。解放后,上海生產出了第一架國產照相機、第一塊手表、第一臺縫紉機、第一艘萬噸輪等等。因此在本屆世博會后若能建設一座工業博物館,展現上海生產力發展的歷程,將上海諸多新產品中的“第一”征集、保管并展示出來,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利用原來的求新造船廠建成近代工業博物館,上海船廠結合原有的船臺建成一個海事博物館。而江南造船廠見證了中國的近代工業史,是近代工業的活化石,在它的基礎上建立工業博物館也是很有價值的。
引入“立體生態規劃”的理念
王祥榮(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2010上海世博會將打造“有序的世博、安全的世博、環保的世博、綠色的世博”,通過一系列的生態與環保建設和高科技最終體現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其中,不僅僅是綠色的景觀,更有深層次的“生態文明”內涵,包括綠色環保、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消費等,進一步突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上海世博會從多個角度貫徹了“綠色世博”的理念:總體場地規劃反映了“和諧發展”理念;空間設計表達了“以人為本,水綠交融”理念;“一軸四館”建設采取多種環保措施……將一個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廣博的東西文化交匯和生態建設優先的上海同時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目前,上海已正式啟動第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將人口資源環境工作、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列為政府的第一要務,從緊扣2010世博會主題的角度出發,建議引入“立體生態規劃”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以實現城市總體效益的最大化、生態環境最優化、產業生態發展的最佳化。
立體生態規劃理念在規劃建設實踐中的具體表現為:強調空間感,結合平面和立體構造的三維立體空間綠化系統;便捷迅速、地上地下空間協調、保證城市形態完好性的立體交通;土地有效利用、結構合理、便捷舒適、環境一流的生態人居立體設計;整合文化旅游、都市旅游、生態旅游、會展旅游等元素的綜合旅游體系。
可以預計的是,綠色世博將與國內外經濟、社會和產業的發展及長三角產生積極的聯動。比如,旅游聯動發展。世博會將使上海更好地構筑國際、國內和長江三角洲三大環狀旅游輻射圈。又如,會展業、建筑業和產業聯動發展。2010年世博會是長三角地區會展業、建筑業、生態產業和社會經濟全面聯動發展的極好機遇。
展望篇
世博效應的深度開發與多維價值挖掘
張暉明(經濟學院教授)
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戰勝的大背景下,如何重視世博效應的開發,特別是聯系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年快速發展,目前正處在朝著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扎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顯得特別重要。
深度挖掘世博資源,需要我們清晰地回答如下課題:1、世博是如何激發科技創造發明和科技進步的?2、世博科技如何與世界經濟演進產生互動?3、世博對于東道國即期經濟發展以及后來的長期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東道國又是如何開發利用世博效應的?4、在世博系列延展進程中,層出不窮的科技成果發現(發明)推廣有哪些深層關聯,在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實現進程中有哪些做法經驗值得借鑒?通過回答這些問題,以期充分挖掘世博效應,讓世博為上海經濟、中國經濟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從深度挖掘要求出發,首先,需要研究既往世博會主辦國如何組織深度開發世博資源的做法,以尋求參照借鑒。比如,大阪世博會對于日本經濟發展的影響。
其次,需要研究如何形成深度挖掘的工作機制,力求做到迎合可能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進步浪潮,為上海在新一輪產業升級競爭中爭取主動。比如,政府應當創造什么樣的政策環境、如何發揮組織和服務作用;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員應該如何找到與世博科技成果對接的 “接口”;科研機構和大學等知識生產部門如何從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結合的視角,與企業更好地互補,形成產業化市場化合力。
再次,通過世博平臺,圍繞上海已選定的九大新興產業領域,結合產業化市場化特點,對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探尋新技術運用的企業能力基礎,發現技術嫁接消化的產品化條件和市場化條件,對新技術直接落地和中長期動態轉換開發做出規劃,并同時關注新興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帶動作用。
第四,研究深度開發世博成果的組織工作方式創新。從世博機遇對于城市形象推廣和傳播方式創新的角度,從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要求出發,聯系世博與世界經濟周期關系,世博科技成果對產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從科技與資源環境、科技與人類生產生活、科技與人類交往方式、科技與人類文明規則的不斷優化等方面加以解剖。
后世博城市的“人性”與“詩性”
汪涌豪(中文系教授)
今天,在承認城市作為“物質實體”,作為工業、科技甚至建筑的集聚地的同時,我們更想強調,由于它的主體是人,它的任何營造、規劃和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人能展開合理幸福的生活。看看人們普遍認同的城市如巴黎、蘇黎世,可以知道,人們希望的城市生活,不僅物質昌明、摩登繁華,而在于“人性”與“詩性”,在于如何使傳統與現代統一,科技與人文統一,人與自然統―。即如何既滿足物質需要,又滿足精神需要。這是后世博時代我們的城市設計者、規劃者和管理者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是城市與科學素養。鄉村滿足人生存的需求,城市則更多滿足人發展的需求、進而精神的需求。而要實現這種需求,前提是城市中的人須有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文明理念,而這種理念,又首先基于人的科學素養,以及由這種素養衍展出的理性精神。經此辦博,如何養成崇尚科學的風氣,進而養成科學理性的作風,并培養起符合科學的合理健康的生活習慣,對上海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
其次是城市與藝術人文。城市的品級和城市人的生活品質,與其多大程度上享有藝術熏陶與人文關懷有絕大的關系。人文并不是以學理化的形式,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來體現的。當今世界,通過技術、設計和時尚,審美活動已經全面滲透到商業、社交等日常生活空間。但現在,如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意識薄弱,“景觀都市主義”的理念尚未普及。以至于有建筑而無藝術,小到城雕、櫥窗、指示牌,大到廣場、街道、社區,再大到城市的色彩規劃,都存在這一問題。
第三是城市與想象力、創造力。中國的城市發展經歷四個階段,從春秋戰國完全意義上的城市興起,到宋代城市的革命性變革,再到近代西方影響下城市的發展,直到今天都市生活的崛起,想象力與創造力在其間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當今,“工業社會”進入到“信息社會”、“環境社會”,現在更進入到“夢想社會”,決定了今天的城市尤其需用想象力來重新定義。
最后是城市與城市精神。上海每小時增加新上海人30個,這使得今天的城市尤其需要一種內在的內聚力。這個內聚力就是城市精神。它的具體表現,應該包含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平等寬容,豁達大度;勇于創新,積極進取;關懷人文,誠實守法等內容。總之,既能體現大上海大市民的“謙卑之心”,又有敢于為天下先、善于為天下先的“大氣胸懷”。
后世博的文化創意產業
周進 (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
上海的創意產業走過了一條從藝術家自發集聚到政府引導的發展之路。從上世紀 90年代起,上海一些從事藝術、設計的創意者們已開始自發地聚集到蘇州河邊的老廠房和倉庫,從事文化創意活動。2004年,上海市經委組織成立了“上海創意產業中心”,2005年4月上海首批18家創意產業集聚區掛牌,截至2008年8月,上海已授牌的創意產業集聚區達到75家,建筑面積225萬平方米。
進入后世博時期,上海創意產業發展面臨挑戰。主要困難和局限表現在:創意產業在上海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認知它。上海雖然具有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資源和良好的文化產業基礎,但上海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在規模上都排在北京、香港、臺北等之后,更無法與西方發達城市相比。上海創意產業在就業人數及比例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上海創意產業缺乏長遠和整體規劃。
對于后世博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如下建議:調整創意產業結構――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和領域,營造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資環境,形成園區的四個服務平臺,即:投資融資平臺、信息咨詢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產權交易平臺;建造國際化的虛擬園區――運用數字化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將圖像、文字、影像、音樂、語音等文化產品要素進行整合、運用,涉及網絡服務、網絡游戲、動漫影音、數字出版等多個領域;加強上海純藝術創作發展――重點抓好國畫、雕塑、架上繪畫及當代藝術市場的拓展,要充分發揮海派文化的特色,努力成為當代藝術的重鎮;健全創意產業法規――制定中長期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對產業行業發展目標、資源保護及其有效利用和整合等,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把創意產業的發展切實納入規劃的總體戰略之中。
強化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優勢
吳力波(經濟學院副教授)
世博會的召開,為上海市一批新能源技術提供了集中應用和展示的舞臺。世界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的示范運行項目、目前世界最大單體面積(3萬多平方米)太陽能屋面、世界上最集中的半導體照明技術示范應用都已在世博園區啟動,以此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利用技術將很有可能從世博園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市場,開啟上海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紀元。因此,延續世博效應、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步伐,是后世博上海市產業優化升級的重點著力方向。
盡管近期上海市在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整體煤氣化循環發電、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戰略布局日漸清晰,相關扶持政策也開始逐步到位,但是在新能源產業領域仍然存在優勢產業不突出、優勢技術不成熟、市場規模有局限、扶持政策導向性不強等不足。因此,上海有必要通過政策機制創新進一步強化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優勢。
目前全國各省的新能源產業政策均集中于對供給方面的調整和扶持,在新能源產業嚴重依賴外部需求市場、隨時面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加大需求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擴大需求規模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從具體操作政策來看,上海應該遵從三個基本原則:1、化當前的被動為未來的主動, 2、化單兵作戰為集團作戰,3、化依靠市場為創建市場,而具體的著力點則應該側重于產業發展創新,包括產業模式創新-推動能夠將技術、資金、服務三者高效集成的復合型能源服務產業-能源服務公司的發展;產業功能創新-瞄準下游用戶需求,將“新能源服務業”從生產方向需求方全面延伸;產業平臺創新-建立健全相關的公共服務平臺,為新能源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質基礎;產業組織創新-打破新能源服務產業的壟斷,消除市場門檻,積極吸引中小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等參與到新能源服務產業的發展中。
世博后上海國際旅游客源市場的拓展
郭英之(旅游學系教授)
根據歷屆世博會舉辦經驗,其作為國家和城市最重要的會展節事旅游產品之一,是吸引國內外旅游者參觀的重要營銷手段之一。不難看出,通過更有效的營銷手段,不但會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客人參觀世博會,而且也會直接帶動當地國際旅游客源市場的發展,進而極大提升當地的旅游形象與地位。因此,世博會的國際參觀市場的拓展與當地國際旅游客源市場具有極大的一致性,可以起到相互推動和促進作用。
根據上海國際旅游市場目標定位特征,世博后上海國際旅游市場拓展策略是:鞏固和大力拓展日韓俄、港澳臺、東南亞等傳統市場,積極開發歐美等傳統市場。為有效拓展世博后上海國際旅游市場,可具體采取以下拓展策略。
(一)深化上海旅游客源重點營銷。在上海主要客源國家、地區和城市進行重點營銷,有效進行國際旅游市場拓展。緊緊圍繞上海旅游整體形象主題,樹立上海旅游的立體特色形象,以上海獨具特色的城市旅游風光為依托,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動蘇浙滬的長三角區域合作。
(二)提升旅游客源區域增量。世博后上海旅游產品的開發主要考慮充分利用江蘇、浙江兩省的旅游資源,如利用南京、杭州的國際機場,開發上海至南京沿線的上海加江蘇省的旅游產品,形成上海與江蘇巡游產品;開發上海至杭州沿線的上海加浙江的旅游產品,形成上海與浙江的巡游產品。此外,還可結合針對歐美等長線旅行團開發上海、北京、西安等全國的周游行程。
(三)突出旅游市場整體形象。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樹立旅游整體形象。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看中國,看上海”等為主題,精制一批反映世博后上海旅游特色的圖書、畫冊、幻燈片、影視片,大量向海外發行;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畫報、新聞發布會、展銷會、博覽會、交易會、巡游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向海外廣泛宣傳推介世博后上海旅游產品,提高知名度。
(四)促進旅游客源營銷效果。旅游部門應繼續積極舉辦并組織參加國內外各種旅游博覽會、交易會、促銷會,與國內外旅游界建立起廣泛穩固的合作關系;應繼續主動加強與國家旅游委各駐外機構的聯系;應繼續切實加快駐外窗口建設,強化上海旅游集團的旅游宣傳和外聯組團功能;針對上海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的特點,全力推出有針對性的旅游產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