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斷了160多年的“祭日典儀”在日壇公園彩排,圖為現(xiàn)場觀眾和表演者一起行太陽禮
今天是春分,已中斷160余年的日壇祭日典儀將首次恢復。至此,京城“天、地、日、月”四大祭祀典儀都已恢復表演。在昨天先期進行的“彩排”中,數(shù)百市民親身感受到祭日禮儀的莊嚴,并親自行了一次“太陽禮”表達對自然的崇敬。
昨天上午9時30分,日壇公園的圓壇內(nèi)圍滿了前來參觀的市民。時辰一到,觀眾的目光都向圓壇西門望去。在圓壇的四個門中,其他三個都是一門二柱,只有這西門是三門六柱,是古代君王行祭祀大禮時進入的正門。“因為祭祀日神的時間應該是春分之日的日出之時,從西門向東走,一來凸顯對日神的尊崇,二來可順承東來的紫氣。”伴隨著主持人的講解,觀眾們這才知道祭祀的細節(jié)均含有深意。
這時,中和韶樂奏響,“乾隆皇帝”帶著十余位大臣緩緩走入。拜壇上,正東方向已擺好大明神位,也就是太陽神的神位。盛放祭品的器皿都是紅色的,象征太陽的顏色。當祭日的隊伍全部就位后,贊引官洪亮的嗓音響起:“就位—跪、叩、興!”“皇帝”按照指引,恭恭敬敬跪拜在神位前,請神從天界下到凡間,獻上玉和帛,并上香。之后又帶領大臣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每次獻禮都要跪拜磕頭,并獻上爵。
古代的祭日不允許平民百姓參加,今天的祭日卻是百姓隨意觀看。不過,光看還不行,要一起行“太陽禮”。就在皇帝跪拜的同時,主持人也招呼在場所有觀眾,“請大家起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兩小臂以肘為軸水平緊貼于胸,雙手握拳,左手在外,右手在內(nèi),寓意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小臂呈水平狀,象征與大地平行,把希望交給太陽。”
祭日典儀策劃者、朝陽區(qū)文化館館長徐偉介紹說,祭日是農(nóng)耕社會里人類對太陽的一種原始崇拜。在已經(jīng)脫離農(nóng)耕社會背景的當代城市,恢復祭日是為了傳承“禮”文化。如果前來觀摩典儀的市民僅僅是舉著相機攝像機的看客,儀式就只是一個表演而已。因此,主辦方才自創(chuàng)了“太陽禮”,希望大家一起參與,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陽,向往和平、光明,祈盼太陽神保佑祖國繁榮富強,國泰民安。
伴隨著儀式進行,64位樂舞生在拜壇下面相繼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分別表示武得天下,文治天下的含義。當然,這兩種舞蹈更像是造型,一個動作會維持較長時間。與之配合的音樂也是一字一音,非常緩慢肅穆。
約一個小時的儀式結束后,很多觀眾還在繼續(xù)觀看圓壇外關于祭日典儀的詳細介紹,希望多學些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還有更多市民參與朝外街道在公園內(nèi)組織的“春分朝陽”民俗文化節(jié)。欣賞到了泥人、面塑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展覽展示。 |